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年招生简章
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全军16所学历教育院校之一。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为坦克技术学校;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校,1978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1986年复名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99年5月由总参谋部转隶总装备部。
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任务,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
学院现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工学、管理学、军事学、理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并在7个工程领域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还可在11个二级学科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有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人,“求是奖”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4人,18人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5人。
学院各类实验设施、装备及训练场地配套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四个军队级重点实验室,下设全军唯一的装甲兵研究所,是我军装甲装备发展的“思想库”、新型装甲装备的“检验站”、装甲装备的“保障研究中心”、装甲机械化部队信息化的“研究基地”。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获2006年全军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并在2007年的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科研绩效评价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学院特别重视在国内和国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技术委员会、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工程机械维修委员会、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维修工程分会、中国兵工学会装备保障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挂靠在学院,同时,学院还是中国兵工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等多个一级学会的理事单位。2003年以来,学院取得了600余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
学院总占地面积近7000亩,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军体训练中心等实验室(专业教室)140多个,有射击场、战术训练场、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等训练场地10余个,各类教室167个,教学场所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拥有19TB数字图书文献资源。
学院是全军首批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300余批军事代表团,从1971年开始培训外国留学生,先后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留学生1900余人,并派出500余人赴40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专家或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同时,通过专家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波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注重发挥地缘优势,先后邀请杨振宁、周光召、徐匡迪、陈至立、周远清等知名专家、领导来院讲座和座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张博同学主动选择保送到我院学习,实现参军报国的人生理想。2006年学院顺利通过全军教学工作评价,2008年又以优秀成绩通过总部组织的教学评价整改建设检查,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军首批“教学优秀单位”之一。
2012年青年学生招生计划
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年答考生问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年招生专业介绍装甲兵工程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2007-2011年)2012年装甲兵工程学院招生计划装甲兵工程学院生源基地挂牌仪式在河南省实验中学举行